成都日报琴人琴事留住一隅西蜀之声

北京哪间皮肤病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52392.html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年12月9日。

杨晓,年生于四川成都。香港中文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音乐、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现为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专职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仪式音乐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著有《侗族大歌》、《蜀中琴人口述史》等著作。

杨晓带领年轻琴人曾河、董雯雯、周志乙,费时两年半,走访成都二十位琴人,以口述方式记录下他们与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涉及有关蜀琴的琴艺、琴事、琴思、琴学等珍贵资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琴人群体的口述历史,堪称古琴本土文化的经典记忆之作。

辗转要到杨晓的电话,打过去,哦,原来是女性,普通话纯正,声音甜美,听起来是个很安静很有气质的人;等到见面,一进办公室见到杨晓,一身黑衣,橙红围巾,衬着一张淡妆精致秀气的脸,时尚靓丽,一开口,嗯,一口标准的成都话说得溜光水滑,一说话就不停地笑,一笑眼睛就弯成月牙儿,十分活泼。杨晓说,老师让她还是要严肃一些,像个教授的样子才行。

我通过一个外地朋友的推荐才知道这本由三联出版的《蜀中琴人口述史》,赶紧上当当网买了一本,这本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构成,每个人的讲述,不仅给民国以降,蜀中古琴的发展、脉络留下了第一手扎实、鲜活的资料,完善了蜀琴在这个阶段的形貌和状态,而且通过对每个琴人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于古琴或必然、或偶然与琴交集的生命轨迹的追溯,展现每个琴人令人唏嘘感叹的人生。书中有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我在封面看到一个名字:主编杨晓。书中介绍,博士,副教授,我想当然以为是一位男性。

采访那天在场的,除了杨晓,还有这本书的副主编之一曾河,四川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研三学生,另外未到场的两位副主编也是年轻的琴人董雯雯(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周志乙(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就是这么一个年轻的团队,花费两年半时间,完成了这件蜀中琴界的大事。但在6月11日拿到书之后,曾河说,到了7月他们四个人就不说这事了。我打电话给杨晓时,杨晓也用迟疑的口吻说,这书6月份就出了,言下之意,没什么好说的了。在杨晓的办公室的一角,堆着一堆起码二三十本书,都是准备送学院老师们的,却拖啊拖到现在都没去送。

对此,杨晓的解释是,书已经出了,都觉得他们该做的,已经完成了,至于这本书,自有自己的命运。他们自信,如果谁要研究民国以来的蜀琴史,这本书是当然和必然的选择,杨晓说,她相信知音,这本书的知音,一定会找到它。

我理解,杨晓他们的淡定,不是来自时过境迁的不关心,而是太关心,他们所有的感动、激动、热情已完全奉献给了两年多来与二十多位琴人无数次的对谈、交往之中,这段经历带给他们每一个人的变化,已成他们琴艺之路的重要转折点。曾河说,这本书带领他走出了自己艺术上的瓶颈,此后,十年二十年他对自己要走的方向都十分笃定,他说,无论古琴冷还是古琴热,都需要有人来做一些严肃的事情。所以,《蜀中琴人口述史》的完成,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从学生到学人,这个课题,让杨晓摆脱了学生气和学究气。但是,从古琴发展的角度来说,杨晓觉得,曾河这批年轻琴人的收获,比她的收获重要,通过对比前人,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位置和责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这种意识的生发,真是太好了。

“成都琴人琴事”的机缘

年,曾成伟的硕士生董雯雯写毕业论文,开始上杨晓的音乐学论文课程,向她请教琴学论文的写作,她则对古琴表现出很大兴趣。

杨晓说,学传统音乐的人少有不喜欢古琴的,“我也不例外,很早就迷恋它的声音,很早就了解到四川古琴自成一派。之前在北京和香港读书,常听当地琴家说起自己的琴脉根基在四川,颇吃惊,没想到四川古琴的影响力放达四方。那时起,心里就想对家乡的古琴多些了解,不过直到找到曾成伟老师和四孃(喻文燕,蜀派古琴大师喻绍泽之女,蜀派古琴家),才算万缘俱备,发心开始做这本口述历史书。

曾河说,我还在读本科时,就常在琴人雅集上听老辈子们念叨想做一本书来回忆他们的抚琴生活,何(明威)老师和四孃连书名都想好了,叫《成都琴人琴事》。不过这本书一直没开动。我特别理解四孃第一次和杨老师聊天时那股高兴劲儿,她应该觉得,大家一起做这样一本书的机缘真的到了。

杨晓特别感动于所有参与口述与回忆录写作的琴人们的信任。她说自己此前并没有专心于琴的研究,而曾河、董雯雯、周志乙三位在学术上还显稚嫩,四川的琴人们能放心地把这部夙愿已久的书交由他们制作,真是莫大信任。

亦琴亦史,初心双重

最初怎么会想到用“口述史”来呈现民国而今的四川琴人群体呢?

杨晓说:“对我来说,做这本书的初心是双重的,一方面在‘琴’一方面在‘史’。口述历史这种别样的制史方式,可以如此亲切、生动地讲述过去。读了《胡适口述自传》等著述,越读越觉得,这种形式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有种天生契合,因为中国传统音乐本身即是一种口头传统,同时音乐在本质上即是以感性方式存现,从史料角度看,发/听音主体以口述方式对感觉、体验、行为、经历的描述往往最是珍贵。当我与四川琴人们相遇时,直觉告诉我,终于为实践传统音乐口述历史书写的梦想,找到了极合适的对象。”

唐中六的《巴蜀琴艺考略》最重要的贡献在古代琴艺部分,对民国以来的四川古琴还需要更多的发掘,所谓重新整理家底。

在筹备阶段,杨晓他们曾讨论过这些“家底”的形式。发现除了传统的史学材料,例如文献、图像、器物之外,最方便恰好也是最可贵的,就是身边这些中老年琴人们。他们和民国时期的琴人一脉相承,亲历了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这些重要时段,没谁比他们更了解上个世纪四川古琴的命运。更重要的是,古谱、琴人通信、琴人字画、古传琴器等材料,都需要从琴人手中获知,也只有通过琴人的描述,这些文物才能呈现出应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对于上述问题的觉悟,促使杨晓在课题之初便将这部口述历史的调子定在“以琴人为核心,以琴事为线索”上,将“以人为中心的书写”与“以琴为中心的记忆”结合,在百年家国命运的大背景中寻找人的生命历程与琴的命脉轨迹之间的联系。

仅有琴家出场是不够的

邀请哪些琴人作为访谈对象,这令他们犹豫了很久。一开始他们就放弃了“琴家”这个概念。事实上,四川琴人无论在演奏、斫琴或琴学上并不乏大家,但就追问“琴与人的历史命运”这个话题而言,仅有琴家的出场似乎是不够的,琴的问题终究需要琴人来回答。

杨晓认为,精英人物的成就史是口述历史的一种书写套路,而这本口述史,恰好要避免走精英路线。他们要采访的人,是对琴有深深感情的人,是那些生命轨迹和琴一直交集在一起的人。事实上,他们接触的琴人们,人生和多数普通人一样随着时代洪流起起伏伏,不同的是,这些与家国同呼吸的个人命运,透过手指镌刻于琴,在书写个人生命的同时也续写了琴的当代命运。

于是,各式各样与琴相关的人都出场了。有像曾成伟一样终日弹琴、教琴、斫琴的职业化琴人,也有像四孃那样在职业身份上与琴似乎无关,但骨子里却和琴时刻在一起的人;有江嘉祐老师、何老师那样,职业身份是二胡、琵琶演奏家,但在琴界又是公认的琴家、斫琴家的人;还有如周志乙的老师寇文犀与胡济璋,不仅以琴养身、以琴养心且多才多艺。这些人呈现出琴在当下中国的各种生存空间和样貌,同时又呈现出一种整体气质,似乎与儒释道学的传统追求在感性上殊途同归。

逻辑深处包裹柔软温情

曾河记得第一次去裴小秋老师家,听她回忆其祖父裴铁侠先生,她说得如此动容、记得如此真切,一个与各种野史秘传浑然不同却仍是决绝的裴铁侠浮现出来。再读《沙堰琴编》,字字句句便不同以往,仿佛找到了一种与先生忘年相知的管道。

必须承认,此前,曾祖父喻绍泽对曾河而言都是个单一、扁平且模糊的概念。曾河说:采访过程中听到了太多关于他的故事,我不禁追问,这位被几乎所有访谈者一再提到的琴人到底是谁?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一个越来越立体、多面的喻绍泽慢慢清晰起来,这个透过口述渐渐形成琴家生命拼图的过程,促使我开始理性思考所谓“集体口碑”对琴家解读的学理意义。萧梅老师说得很好:回到故事、回到声音、回到人。琴人研究的理想状态,定在严谨逻辑的深处,包裹着一汪柔软的温情。

杨晓觉得,收获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没想过能以这样的方式亲近曾经高高在上的琴,这既是一个除魅的过程,也是对传统音乐重建肢体与心灵感受的过程。”这重建,扎扎实实落在每步制作过程中。

杨晓估算,制作经历了八个步骤。一开始,他们用了近三个月时间自学,阅读整理上千篇琴学文献,对琴学的整体脉络和各个分支领域进行了粗略的学习与分辨。第二三步,确定琴人名单,制作访谈提纲。第四步最艰难,是一遍又一遍采访。第五步最枯燥,分工合作对每人的口述录音进行整理,不放过、不增删任何细节,甚至一声叹息、一句插科打诨也不能轻易放过,为第六步口述文本整编提供最完整的记忆。

撰写口述文本是巨大挑战,不仅需要对书写对象深刻理解,还需要广泛寻找更丰富的文献与口碑资源。比如曾成伟老师的口述,最终是在他自己、儿子曾河、夫人何蓉以及杨晓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完成的。

第七步是请琴人们自己增删、斟酌并且修饰。到第八步时,他们和琴人之间已建立起非常好的信任关系,当他们需要琴人们拿出珍藏的琴器、书信、琴谱、画稿、文物时,琴人们已相当配合甚至主动,这在平时的琴界交往中并不常见。

杨晓说:这部书,字字句句所回应的非仅为琴事。琴,在此更似传统文化中“人-艺关系”的某种象征,你也可以将它看成棋、画、武功、六艺中任何一种艺能。于传统中国人而言,这些艺能的存在是技术的、艺术的,更是性情的、修养的、伦理的、哲思的和境界的。我们的故事专从突兀的上世纪讲起,要追问的,是在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与鼎革之变中,那些载负传统的人,如何面对、如何经验且如何取舍。这取舍之间所留下的,便是一部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路上的新琴史。

口述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fz/13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