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
四君子之竹,自古乃文人谦谦君子之外化,孙友军先生之佛竹,在川中乃至国内,独树一帜,其笔墨精到,用笔生拙老辣,加之诗书之养,形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人画大家,在当代实难得之屈指也。
中得心源技道合一
文/孙友军
不时有搞收藏的朋友拿画来问我,这幅画好不好,我一时语塞。经良久思考,现录于后:在大学我学哲学,因而凡事喜好讲关系。佛学的核心思想就是“缘起性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因缘而起,因缘而生,彼此相生相灭。绘画也是如此,就是处理好各种关系。什么“关系”,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的关系。我把好的中国画标准归纳为“六字三关画/孙友军系”,即笔与墨、形与神、开与合三大关系。一个画家首先要过笔墨关,特别是要处理好一幅画中的笔墨关系,很多泼墨泼彩画,泼上去一大片,笔怎么出来。笔墨中用笔的轻重、快慢、转折、提按、往来、顺逆……是关系,用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关系,设色中浓淡、冷暖、厚薄、清浑等这些关系能处理好了,可以做到画什么像什么了,这是成其画/孙友军为画家的第一步。这一步十分重要,中国画在一笔一墨中、一点一线的笔法笔意的基础上,要写出具体物象的本质结构、神形气度等的必要因素,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观及造型观。一笔一墨中的文化内涵,即为中国画的哲思文理之道。所以,中国画从境界到艺术语言的一笔一墨皆蕴藏着中国文化的特质和中国画的意象精神,一笔一墨皆是学问修养,从一笔一墨中可以看到画家的个性、胸襟。画/孙友军接下来就是要进到更高的一个层面,即处理和把握好一幅画中形和意的关系。形和意就是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关系。对此齐白石早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太似是媚俗,不似是欺世,妙在似与下似之间也。一幅画的好与坏处理好这个关系很重要。可以说当今的中国画作大多还停留在第一个关系上。许多画家穷其一身死抠笔墨,维妙维肖,很画/孙友军难进入到形和意的自由王国里去邀游,在这里是要拼学养和修为的。要知道从一幅画的意境、韵味、逸格等等方面是体味得到一个画家各方面的风神和品位的。看一幅画脱俗没脱俗也在看是否处理好了形意关系上。有的画看了半天不知究竞,在观者眼里竟成了皇帝的新衣。有的画花花捎捎,好象是拿相机照下来的。这两者的问题都是出在没把握画/孙友军好形意关系上。在中国画传统中,从不使用“造型”和“素描”这两个词,因“造型”不能从意象的意匠中独立出来,它只能作为一个要素包涵在中国画体系“枝”“道”合一的法则之中。因此,关于中国画的”意象造型”的理论体系和画理、画技均在中国画学的道统之中。从《周易》的“象”、老子的“气”“道”“象”、孔子的“绘事后素”、准南子“抻贵于形”、谢赫的“六法论”、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传神论、苏东坡的“形神兼备”论等等,绝妙地阐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观的深邃之理。中国绘画秉持这种“观念”和规律,实踐了几千年,攀登到了世界“造型”艺术的审美最高峰。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教育“以西画改造中国画”之风盛行,以写实造型观代替中国画意象观,即以西方素描代替了中国画“技”“道”合一,的基本功力训练;在写实状物能力上虽有裨益,但却丢失了独有的笔墨语言的审美含量和表现力,已有偏离中国意象艺术轨道的倾向。加上文化语境逐惭变迁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画传承的空前危机。画/孙友军
再下来就要看一幅画的开合关系了。我把构图中的宾主、虚实、曲直、浓淡、争让、疏密、聚散、多少、有无、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阴阳、向背、纵横、繁简……都归纳入开与和中。譬如:曲是合,直是开;阳是开阴是和;散是开,聚是合;虚是开,实是合;争是开,让是合………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一幅画的绘制过程,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把这些关系处理好了,能比较好的控制画面的整体气势、韵律、格局,就是一个好画家能画出好画了。也就是说,一幅较完美的画,既有完成意象形象的笔墨点线组合,更有表现整体布局的呼应成章的集团式笔墨组合结构,运笔运墨时气、势、力的起、承、转合,即可完成画面内外整体格局,使真体内充并溢于画外。这正是创作欣赏中国画的最终旨意。 画/孙友军有人问弘一法师,什么画才是好画?答曰:全面调合的画就是好画。孙友军,无知堂主,字泮桥,号一竹禅悟,作家,资深新闻人,中国“扬州新八怪”签约画家,诗书画印一体学者型画家,首创水墨佛竹、焦刻摩崖造像、碑版遗韵书法等。现任中国文人画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寻根中国画的根”学术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法治与社会综合治理研究会文化顾问,四川省新文人画院艺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艺术总顾问,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会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荣誉副院长,铭仁堂文化艺术机构艺术总监,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创会理事,成都市美协花鸟画会副会长,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担任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编辑,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社专职记者,原十三集团军炮兵旅副政委,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成都晚报(党报)副总编辑,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副厅级),成都市政协十二届、十三届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发表出版政论、新闻、文学等作品余万字,著咏竹诗词百首,有散文和美术评论数篇见诸文集及报刊。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先后12次获得金奖、特等奖、一等奖、银奖。作品被包括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在内的17家艺术机构,以及王光英、励无畏、王蒙、梁光烈、袁隆平、杨澜等众多党政军要员及名流收藏。先后七次在抗州、成都、海口、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汶川大地震以来,先后向有关慈善机构捐献作品六十一幅,参与在北京、成都、深圳、济南、海口、香港的义拍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灾后重建和救助贫困户儿童上学。曾于年12月12日应邀为国防部创作水墨佛竹长卷《佛竹报平安》,受到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列上将的接见,并题词:“友军佛竹,日新徳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