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晖,摄影之都签约摄影师、摄影之都手机版版主、摄影之都特聘教师
来源:成都晚报美丽成都
金水河,俗称金河,是一条由西向东,贯穿老成都的人工河。从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主持开凿河道算起,有千余年的历史。七十年代初,全国备战备荒,河道改建为人防工程,加上随后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条古老河道的影子了。
漫步都市,也许还可以在一些小街僻巷中寻找到旧日河道的芳踪倩影。青石桥南街的东侧,有两条小巷----公平巷和新半边街。
公平巷,旧名太平巷。金水河从过去满城边界上的半边桥流出,淌过老皇城门前并列的三桥,经锦江桥、穿古卧龙桥、过青石桥,流经此地。这里有一座太平桥,街道因此得名。
现在的公平巷早以成为断头路,若不仔细寻找,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难怪,不少介绍成都街道的书籍都认为,公平巷已经消失。其实,街边围墙上的路牌证明了它还存在。在公平巷23号小区里,摆龙门阵的大妈告诉我,过去的太平桥就在这院门前。
有百年历史的成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新半边桥的西段。学校临街的操场地坪高出人行道地面一米多。站在街边透过通透的铁花围墙,我用三星带变焦镜头的手机可以很容易地拍到孩子们活泼可爱的身影。
再往前走,就是十字路口了。往北是学道街,往东是新半边街的东段,往南是向荣桥街。过去在这个地方有一座小石桥,因为只有一个桥洞,故名一洞桥,建国后改名向荣桥。我查阅了相关记载,发现当时金水河上的桥,除了皇城门前的三桥外,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桥洞。一洞桥,的确不算是个有特色的好名字。
新半边街过去有部分街面近靠金水河,只有一边有民房,所以叫做半边街。民国时期为了与相邻的另一条半边街有所区别,分别改名为新半边街和老半边街。新半边街的尽头是一个九十度的急弯,拐弯就是老半边街。
老半边街的走向垂直于金水河。过去街道的东边是总督衙门前大片的空坝,只有西边修建有民房,所以也叫半边街。它和新半边街名相近,却成因不同。现在的老半边街的东侧依旧是一片空地,西侧的老房子火灾后,已被围墙隔断。而新半边街的楼房上,已经布满了整整齐齐墨绿色的安全网,在进行临街建筑立面的改造和美化。新半边街将会旧貌换新颜,老半边街却显得愈发衰老,奄奄一息。
在向荣桥街的北头,地面明显起伏,路边有一颗姿态优美的大树,这就是老一洞桥位置了。金水河从桥下流过,而现在的向荣桥街农贸市场就修在变身为防空洞的河道之上。
与农贸市场相伴往东延伸的一条小巷叫光大巷,从格局来看,这里更像是河畔的半边街。据老人讲,光大巷的北边紧临金水河。过去,有钱人家在金水河边修建了连片的四合院建筑,现在还可以从残垣断壁里发现别致的院墙和中西合璧的洋楼。
现在,在光大巷的北侧,除了农贸市场,就是长排的单层建筑,顺着街道蛇形布局。街道狭窄弯曲,不通汽车,偶有路人。大树枝叶茂盛,一手遮天,行走其间,有曲径通幽的妙趣。几个小贩闲来无事,一边玩纸牌,一边开着意味深长的荤素玩笑。修鞋的师傅颇有些雅趣,一把红伞倒挂墙头,既是醒目的店招,又装点街道的景观。
小贩们打牌的位置就是过去余庆桥,而他们对面通向公共场所的断头小路就是曾经的斧头巷。
再往前走是一个丁字路口,西龙须街与光大巷在此交汇。78岁的雷大爷住在附近,对这一带了如指掌。他指着路边一排已经定为C级危房的平房说:“这是过去果品公司的房子,就修在金水河上,我原来就坐在里面窗子边写文章。”他告诉我这里原来有座桥,连接西龙须街和光大巷,但不知道桥的名字。
回家后,仔细查看成都老地图。在清光绪、清宣统时期没有出现这座桥,在年的地图上,也没有这座桥。但在民国22年的地图上清楚地标注了这座桥。
这是一座什么桥啊?
周末,我再次来到了西龙须街。87岁的张婆婆告诉我,街道尽头的河上过去一直有座桥,木板的,桥板下是人字形木支撑。常有人走路和骑车过桥,过去,西龙须街上的许多孩子,就是走过这座木桥,顺河下行,到附近的龙王庙街正街小学读书。“这桥有啥子名字喔,从来就没有名字,就是一座小桥!”张婆婆说。
查阅地方史志知道,宋代金水河上有桥8座,清雍正年间增加到10座左右,清乾隆、嘉庆以后,河上的桥又增至20余座。除开有官方记载的这些桥梁外,河上还有像西龙须街小桥这些非正式的桥,有实无名、时断时修,因此在城市地图上也是时有时无、可有可无。不管是有名的桥和无名的桥,都见证了成都社会经济的起伏、城市建设的发展、政治文化的渐变过程。现在,作为昔日清波荡漾的地面残存记忆,桥是我寻觅与编织金水河故事的重要线索。借助于街头的蛛丝马迹,定位桥梁与河道,依稀还原金水河当年的美丽: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洸者洴澼,园者灌。
河道,曾经慷慨赠与沿河居民生活的便利和诗意的快乐,现在,借助于相关街道、河道、桥梁的踏勘和记录,可以大致想象老成都的滨水美图,勾勒出这座城市往昔灵动而迷人的轮廓和曲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