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前语:
今天,《彭山文苑》推出两位方家大咖之作。一位是彭山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宋学镰老师的《短诗七首》,这七首短诗,生活气息浓郁,意味深长,很值得一读;一位是彭山籍作家、主任记者,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中国出版集团签约作家余鉴老师的作品《凡俗人生的朴素追求》,本文曾作为当代文学阅读理解材料,被江浙等地选入高中语文试卷。
———————————
———————————
短诗七首
宋学镰
白玉兰
昨夜,风割墙棱
发出呜呜的声音
像有许人,在嘤嘤恸哭
今晨,看见满树的白,满路的白
像许多人,千里迢迢
从鹅毛大雪中走来
像许多人,把承受了一冬的暴雪
状纸一般顶在头上
向苍天呐喊
———————————
朝圣者
我坐在车上,他匍匐地上
我从他身旁走过,也就一眨眼工夫
车行好远,我还在回头看
他伏下去身子,又躬身站起来
大地是多么辽阔,天空是多么深远
他居然敢以五尺之躯,去一一丈量
把膝印印在地上,把腹印印在地上
把心印、胸印、乃至额印
都印在地上了
印在地上,就是印在天上
我从他身边走过
轻如
一缕风
———————————
我的春趣
不曾得到正规修炼
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这里舀一瓢,那里取一勺
自己喂给自己,喝
手臂,长得有点弯
脊背,长得有点驼
不知道开出的花,叫不叫花
结出的果,叫不叫果
走进春风打造的庙堂里
我也和许多人一样
烧香,打坐
闭目,思过
我就以我,身体之树上
采撷的东西
为苦难者,祈福
———————————
自己的长城
看过金戈铁马,八阵迷魂
看过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历史
都是烟云
谁在城头插旗子
一朵又一朵火烧云
谁,胸有成竹,泡一杯清茶
在棋格子上摆奇兵
自知惭愧,退守寒门
我,才是我自己的,长城
———————————
过戈壁
八十年代初期,我坐火车去新疆
要穿越戈壁
那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
地球上,还有这么荒凉的土地
一眼望去,只有石头
大的、小的、褐色的
而绝大多数,都黑得似铁
远处起伏的山,是一座座黑铁山
近处磊磊的滩,是灰暗的石头滩
越看越恐怖
越看越慌乱
我就想,如果迷人的月球上
也是这个样子
就是打死我,也不愿意
登天
———————————
爱情北斗
一个雪白头发的老人
牵着另一个雪白头发老人的手
在城市大街宽阔的阶沿上
慢慢往前走
两颗雪白的头颅
没有相互扭动一下
两双眼睛,只是盯住前行的路
两个人,也没有相互说一句话
所有的沟通与交流
都在牵着的两只手
雪白头发,闪射的亮光
灿耀在,来往行人心头
是多么眩目的两颗
升起在人们心空中的
爱情北斗
———————————
香樟叶
从冬天,到春天
从春一月,到春三月
从唤醒一粒新芽,到牵开一瓣叶子
从浸染一片叶子,到绘成一树浓荫
这时候,挺过寒冷的叶子们
才开始,慢慢变红
一点红,两点红,三点红……
是一块一块,惨然冷凝的血
一片红,两片红,三片红……
是一枚一枚,壮烈人物的勋章
风把血揭下来,才有了夏花的颜色
雨把勋章摘下来,佩在大地前胸
———————————
———————————
作者简介:
宋学镰,彭山人。中国作协会员,省政协八九届委员。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在省刊发表诗歌,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在省刊发表小说。已在全国各刊发诗千余首,中短小说数十篇,随笔散文类作品数十篇。出版诗集三部,短篇小说集一部,长篇传记二部,长篇小说五部。诗、散文入选多个选本及《诗刊》诗选专栏。作品多次获省、市政府文学奖。同时从事长寿养生文化研究,有专著五种。
———————————
———————————
凡俗人生的朴素追求
文/乞颜若风
我确信,在久远的过去,一定有在茶马互市的旅途中讨生活的贩夫走卒、马帮脚夫从我的角度眺望过那片苍翠和苍翠中的那片葱茏。
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平乐古镇是马帮离开邛州后或到达广袤的成都平原前的一个重要集镇。旅人的惆怅、游子的归心,自古以来在这里盘桓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乡愁是什么?对我等凡夫俗子而言,乡愁可能是一张船票,也可能是一张邮票,更可能是故乡柴房里烧秸秆的味道以及妈妈或老婆亲自烧好并倒进木桶里的洗澡水的气息。
即便只是一个驿站、一个码头、一个节点,我们都不愿意自己总是一个匆匆过客。或者说,我们虽然是匆匆过客,但游子伤痕累累的心中,不仅血泪斑斑,更有对地平线上的那缕炊烟、海平线外的那根桅杆的期盼。
平乐古镇用它的名字诠释着一个浅显的真理,我们终其一生,颠沛流离、奔波劳顿、所欲何求?不外平安、快乐而已。自然,首先我们为着那些人,他们的命运,通过血缘或同情的纽带,跟我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甭说我们能否让他们觉得人生幸福美满,倘若连平安快乐都尚且不能达成,我们的一切奋斗拼搏抑或是挣扎扑腾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平乐古镇很难让你感到这只是你惊鸿一瞥的一个栖息地。它吸引旅人驻足停马的,不是聊以果腹的粗茶淡饭和草草打包的草料、饮水,而是那种类家的体验。当我们带着对故乡的最后的美好记忆上路,抑或当我们回还时,在这里歇歇脚,洗把热水脸,乃至泡个热水澡,住上一宿,然后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爱人和家人面前,身后的马背上,驮着用食盐和我们的艰辛甚至是半条生命换来的大包的茶砖、普洱抑或是别的内地罕见的商品。
漫步在平乐的通衢大道和铺石板的小巷,穿越历史尘烟的马铃声并不能影响这里的安宁和静谧,甚或曾经喧嚣吵闹的白沫河水道,现在也不过是父母们牵着孩子们戏水的河湾。盛夏时节,人们甚至将麻将桌、茶桌安放到了浅水中,娱乐、品茗、戏水两不误。而河边披红挂彩的那株黄桷树,应该超过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年龄了吧,它之所以被人们神化,倒不是因为它确乎能保佑人们点什么,而是历经岁月沧桑后所积淀下的那种刀砍斧凿般的厚重感,让我们感到生命本生是值得赞颂的和讴歌的。
平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牌坊那儿的那间铁匠铺,古朴的铺板门脸儿和满壁农耕时代的工具、农具让我瞬间有了穿越感。心灵手巧的铁匠的先祖当年也曾经打造过马掌吧?当马帮的铃声渐行渐远,眼前气定神闲的工匠传人究竟是如何将家族的技艺和那份匠心薪火相传,以至于让我都有了放下行囊,在平乐安安静静地做一个铁匠的遐想。如果此时,被烟熏火燎了一天的打铁人,还能从街头叫上一碗别处罕见的加醪糟的冰粉,生活的甜蜜、世间的美味,都概莫如此吧?
在平乐,我真想在自己厌倦了的时候停下远行的脚步,然后在河边租下一爿客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看人们熙来攘往,行色匆匆,并在旅人们口口相传的茶马古道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和掌故轶闻中安放自己无处安放的灵魂。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望不见折返点的马拉松,那么平乐就是这个旅程中的一个小憩驿站,它带着家的气息和我等凡夫俗子的朴素人生追求,牵连着现在和过往,直达某个望不见尽头的远方和他处。
———————————
———————————
作者简介:
乞颜若风本名余鉴,祖籍彭山区公义镇公义场社区,主任记者,四川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中国出版集团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环球时报》、《作文报》、《作家天地》、《星岛日报》等报刊及网络。本文曾作为当代文学阅读理解材料,被江浙等地选入高中语文试卷。
(完)
———————————
———————————
———————————
———————————
主办: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作家协会
主编:帅辉刘树军
编委:王碧林毛炜帅辉
宋学镰罗鸿翔倪兴国
谢建华盛云树戢炳华
稿约:欢迎各位文友来稿,来稿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体裁不限,以精短为佳。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年龄,籍贯,联系方式等,发表署名听便。文责自负,暂无稿费。来稿必须进入指定邮箱,法国敏柏宁复方氨肽口服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ktaihe.com/cdwbfz/10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