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他还是闻一多的外孙

来源丨庖丁解news(ID:paodingjienews)作者丨董婧佳

编者按:

“长江韬奋奖得主”“四获中国新闻奖”“名人之后”……尽管拥有这些耀眼标签,但从业30年来,中新社香港分社原总编辑王丹鹰在同事眼中始终是一位低调内敛的谦谦君子。甚至在中新社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王丹鹰其实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的外孙。王丹鹰告诉小牛,外公当初的新闻理念不仅至今未过时,而且竟与中新社提倡的中新风格不谋而合,他亦始终践行其中、乐在其中。

闻一多与外孙:穿越时空的新闻对话在“X二代”“X三代”频上热搜的时代,王丹鹰是个例外。对于“闻一多外孙”这个身份,他从不主动对外提起,内心却一生都在追随外祖父的情志。虽然从未谋面,但自小母亲就常和他讲外祖父的故事,讲外祖父在仅仅四十几年的生命中在新诗、古典文学、绘画、篆刻及戏剧等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讲外祖父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家人、对学生的爱,讲他为了中国的民主自由而牺牲生命。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在王丹鹰心中烙下了对外祖父的敬仰,更埋下了对教师职业的敬慕、对祖国文化的热爱。高考那年,王丹鹰的分数本可报考北大法律系,但他毅然选择了北师大中文系。他说:“外祖父的成就是我们这些后代难以望其项背的,但我在做人、做事上始终以他为榜样,我希望,虽然达不到他的高度,但至少不能玷污了‘闻一多’这个名字。”▲王丹鹰在中新社香港分社办公室。“子为鱼,方知鱼之乐”除了广为人知的诗人、学者身份,闻一多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新闻大佬”。自年在清华学校学生刊物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名誉谈》,至年7月14日殉难前一天,他参与创办的《民主周刊》刊载其文章《为李公朴先生死难题词》,在46年生命中,先生与新闻界的联系竟整整持续了33年,仅参与创办或编辑的报刊就有10余种。闻一多极看重言论,曾提出舆论批评须遵循五项条件:鼓励善良、注重建设、务避愤激、力矫浮夸、删除琐碎,还曾呼吁:“小心些做文章!大胆些发表文章!”即使过了一个世纪,这些观点在当今新闻界依然堪称“业界良心”。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自有牵引,王丹鹰毕业后被分配至北师大分校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圆了教师梦;七年后,因缘际会入职中国新闻社专稿部,转战新闻界。“没想到外公的新闻主张竟与提倡客观平实、短小活泼的中新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王丹鹰说,作为闻一多的后代和中新人,有机会站在这样一个理论契合点上去实践,是一件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中文跨界新闻之初,王丹鹰感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用新闻眼来观察新闻事件。他回忆年采访第一届国际少林武术节时写的一篇专稿《少林印象》称,“从这标题就可看出,当时的我还没完全从中文的角度转轨到新闻的角度”。“后来慢慢悟到,其实不必刻意去找所谓的新闻点。”王丹鹰化用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说,“子为鱼,方知鱼之乐。只有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上,才能知道读者关心的是什么。而你要做的就是把读者最关心但又无法知道的事件真相、背景等写给他们看,讲给他们听。悟到了这一点,也就逐渐上路了。”上世纪90年代一次赴维也纳采访期间,当地一位陪同人员说,“记者就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敢写的人”。“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有几分真实性,我听后心中一震。”王丹鹰说,自那时起,他便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敢写的记者”。▲年11月,时任中新社香港分社总编辑王丹鹰率团前往菲律宾调研,了解当地华文媒体对中新社文图视稿件的最新需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时任中新社专稿部副主任章新新立即布置报道任务,交代报道基调:要向外界传递两个信息,一是中国会坚持改革开放,二是中国大局稳定,不会因邓公去世发生动乱。稿件由王丹鹰执笔,多名记者分赴多个地点采访。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政治家,邓小平的身体状况一直备受国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bbfz/129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