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法章新民晚报在美国发行曲折历程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编者按

年1月1日,停刊15年之久的《新民晚报》复刊,当时,全国只有12家晚报。年,全国晚报数量增加到家,晚报发行量取得了令现在报人咂舌的成绩。年,《新民晚报》发行量达万份,《羊城晚报》是万份,《北京晚报》是85万份,《扬子晚报》是57.8万份,《今晚报》为40万份,《钱江晚报》为35万份,《成都晚报》为30万份,发行量在15万份到29万份之间的晚报有27家。晚报成为当时中国报业的主流报种。在这样的情况下,晚报积极向外拓展市场空间。《新民晚报》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就是这种拓展趋势下的一个典型举措。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年11月1日,具有65年历史的《新民晚报》,作为中国大陆省市级报纸中的第一家,通过卫星传版,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遍及全美50个州。此后,《新民晩报》这只在国内“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开始飞出国门,走向世界,乐在异国播友谊,甘为游子传乡音,谱写了一曲前所未有的华彩乐章。

1

一拍即合

年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的重要精神,犹如强劲的东风,把《新民晚报》推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年7月1日,《新民晚报》果断做出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的重大决策,并且取得了发行量超过万份、人均创利超过60万元的双丰收。随着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报社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仅年一年,报社就安排出访团组35批,共62人次;接待来访共34批,达人次。报社的决策层,从老前辈赵超构到现领导,都有一个夙愿:力求办一张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流的社会主义晚报。

“春风几度玉门关,催得百花开满园。”《新民晚报》同人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发现,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到海外去求学、经商、办企业和探亲的中国人数量与日俱增。他们身居海外,格外眷念家乡和亲人。一句话,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无时不在牵动着广大游子的思乡之情、报国之心。为此,他们有的通过北京中国国际书店在世界各地的发行渠道获得《新民晚报》,有的则通过国内亲属不定期邮寄《新民晚报》,这样不仅耽误时效、耗费钱财,而且由于数量有限,传阅到最后,往往成了一张张碎纸片。据当时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华人就有万之多,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近20年以来成长起来的新移民。新移民较之老移民更加思念故土,特别是曾经订阅过《新民晚报》的老读者,都渴求通过《新民晚报》这个窗口,来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变化。不少有识之士坦率提出,希望有关方面釆取更便捷的方式,在美国发行《新民晚报》,让这只报春的燕子更加直接地飞入海外寻常游子家。

在上海市委主管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年11月,我和报社经理部经理陆其祥以及市委宣传部外宣处副处长荣牧民组成赴美考察小组,在美国华人朋友张学源先生的陪同下,先后到洛杉矶、旧金山、西雅图、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召开各种类型的华人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广泛征求上海籍新移民、留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拜会了我国驻有关城市使领馆和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的领导,听取他们对本报在美发行的看法。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在接见考察组时表示,这是一件扩大对外宣传的好事,欢迎《新民晚报》尽早来美国发行。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王学贤在宴请考察组成员时,还主动提出发行机构可以设在洛杉矶,因为该地区约有80万华人,还有交通发达、气候温和以及友好人士很多等种种有利条件。

报社党委会、编委会成员认真听取了考察组的详细汇报,经过慎重研究,一致认为,《新民晚报》赴美发行的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这无疑是一件满足海外华人读者需求,更好地加强和扩大对外宣传,展示上海形象的好事,我们应努力把它做好。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在听取《新民晚报》汇报后明确指出:《新民晚报》赴美发行是加强外宣工作的一件大事、实事,应作为上海年对外宣传的一项重要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嗣后,陈至立同志和市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在赴北京开会期间,还抽出时间陪同我一道拜见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建徽,直接听取我的汇报,希望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大力支持。年4月底,报社收到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对外贸易部的正式批复,同意《新民晚报》在美国发行,批准在洛杉矶组建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全权代理《新民晚报》在美国的广告、印刷、发行和相关经营活动,并核准14人的编制(其中6人由国内派遣,8人在当地招聘)。

2

一炮打响

作为一家地方报纸,搞跨国印刷发行,国内尚无先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搬。

报社领导为此采取“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稳扎稳打,积极进取”的方针,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技术层面上,年8月厎,报社首先派遣编委顾龙和技术骨干杨俭俭飞抵洛杉矶,投入公司选址、注册登记、卫星传版、印刷发行等紧张的筹备工作。经过反复调试,10月13日,通过国际通信卫星传输的第一张《新民晚报》版面在洛杉矶面世。二是在读者层面上,为了使更多在美国的游子能了解和认识《新民晚报》,报社决定从11月1日起,先向读者免费赠阅两个月。此消息在国内媒体披露后,短短10天里,编辑部就收到了约3万封提供在美国亲友姓名与地址的来信;设在洛杉矶的公司更是被电话打爆,其中多数是要求订阅《新民晚报》的,也有表示由衷祝贺的。三是在发行层面上,先以洛杉矶为主,在当地人流密集地区设立了93个自动售报箱,以方便投币取报。非洛杉矶地区的读者,则委托邮局向全美投递。

在一切准备工作大体就绪以后,10月25日,由当地一家中文报纸印刷厂代印的第一批《新民晚报》顺利下线,这标志着《新民晚报》在美国印刷发行已经胜利在望。当晚8时,《新民晚报》在美发行盛典在洛杉矶巴特维切大酒店隆重举行。只彩球飘曳在会场上空,象征发行多万份的《新民晚报》已经同步发行海外,实现了隔洋同阅当天报的愿望。应邀出席盛典的,有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建徽、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周文重,公司所在地的阿罕布拉市市长宝地江,著名华人艺术家丁肇光,以及当地华人社团和读者代表等共多位宾客。金炳华部长作为上海市市长的代表,专程莅会致辞表示祝贺。当我以《新民晚报》总编辑和新民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庄重宣布从11月1日起,《新民晚报》将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在此之前,曾建徽、金炳华、周文重等还于当天下午应邀参加了新民国际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并欣然命笔,分别题写了“传播祖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贺词。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学贤以及知名美籍华人陈香梅都派代表赴会,并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刚抵达上海就任美国驻沪总领事的柏瑞琪先生,也特地从上海发来贺电说:“《新民晚报》在美国发行将会促进美中两国的理解,而这也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使命。”阿罕布拉市市长宝地江推掉了另一个重要会议,热情赶来道喜,他说:“我的城市成了《新民晚报》在美利坚发行的发源地,这是洛杉矶华人的一件大喜事!”他还郑重地将一份荣誉市民的证书授予我。是日,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向全球播发了题为《新民晚报在美国正式发行》的新闻稿。

年11月1日,《新民晚报》在美国与华人读者见面了。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努力,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已遍布美国50个州和一个特区。海外游子在大洋彼岸看到了家乡的报纸,备感亲切,他们把看到《新民晚报》比作“每一天喝一口家乡的甘泉,既知家乡信息,又抚思乡情怀”。有的读者来信说:“《新民晚报》像一只报春的燕子,飞入海外寻常游子家,把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带给我们,我们离家更近了!”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周文重充满深情地说:“《新民晚报》不仅是上海人的,也是外国人的,更是海外华人的,希望永不满足,不断开拓,求实创新!”

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由于美国邮局发行体制的弊端,在洛杉矶出版的《新民晚报》,往往要相隔五六天才能投送到美国东部地区的华人读者手中,因而他们迫切希望报社尽早在东部华人较集中的城市,如纽约、华盛顿等开设分印点,从而像洛杉矶的华人读者一样,能够看到当天出版的《新民晚报》。

3

一往无前

《新民晚报》在美国以两个月赠阅的方式与华人读者见面,激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为更好地改进工作,新民国际有限公司在年年初随报附送一份受众调查,从八个方面征询读者意见。在随机抽出的0份样本中,对“《新民晚报》是否需要增加美国和社区新闻”这条反应最为强烈,约占样本50%以上的读者认为应增加美国当地新闻。特别是近10年来到美国求学、就业和定居的新移民,他们遍布全美各行各业,文化水准普遍较高,既渴望了解家乡的信息,又很想知道美国的动态,这是他们有别于老移民的特殊之处,也是对《新民晚报》增出美国版有潜在需求的主流群体。《新民晚报》既来美国发行,订户又是以华人读者为主,如果报上只有中国新闻,总觉得新闻性、实用性要逊一筹。再说华人经济状况大部分属于中下水平,如果报上没有当地新闻,就还要去订一份当地华文报纸,这样负担加重。还有占调查样本71%的读者,建议增辟大陆投资专版,这样不仅可以看到祖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缩影,还有助于回国寻求投资项目。也有不少读者建议增设海外华人投资咨询服务版,及时传播祖国投资、贸易和文化等方面的政策,以及人才聘用、招商引资等信息。这次专题性的征询调查,以及日常的来电、来信、来访,使报社领导开始找到了“原汁原味”的《新民晚报》在美国发行遇到的不足,并进而思考:如何使美国华人读者更加喜欢《新民晚报》,从而更到位地为海外的游子服务?于是,“创办美国版,设立驻美记者站”这两个更加宏伟的目标,在年初春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创办《新民晚报·美国版》这个设想无疑是大胆的,但与在美国同步印刷发行相比,不知要困难多少倍。这里既有人力、物力的制约,更有逐级报批的不确定因素。然而,报社党委会、编委会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权衡,大家的共识是:“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有问题有困难,只能靠创新靠发展来解决。畏首畏尾,坐失良机,就是最大的失误!”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的想法和打算,完全被上级领导所理解和接受,并很快得到了市委主管领导的首肯,称赞《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记者站,创办美国版,这是上海对外开放的又一扇重要的窗口,是上海加强与世界联系的又一座难得的桥梁。为了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年5月中旬,我和报社驻京记者站站长杨丽琼同志,还分别走访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源潮、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在听取我们的汇报后,两位领导都表示一定全力促成这件好事。就这样,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于年2月15日正式下达了关于同意《新民晚报》在美国设立记者站、创办美国版的批文,核准驻美记者3名。

又经过半年多积极、紧张的筹备,《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首批记者胡劲军、李新肩负重任,于年8月26日启程赴美。一到《新民晚报》美国公司,两位记者便马不停蹄飞赴华顿顿、纽约和旧金山落实有关事宜。中国驻美使领馆对《新民晚报》的新举措表示全力支持,驻美大使馆公使周文重、驻洛杉矶总领事冯树森等都在百忙中接见两位记者。他们说,创办《新民晚报·美国版》顺应形势,很有必要,希望抓紧筹备,尽快出台,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力求一举成功。周文重还勉励两位记者以“生活在华人读者中”为目标,更好地为华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中国的声音在美国主流媒体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华社华盛顿分社和中新社纽约分社的领导,在接到国内总社的指令后,对《新民晚报》也格外关照,他们同意每天以最优惠的价格向本报驻美记者站发送稿件,并提供传稿软件。《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主流大报的领导也表示积极支持。在我国驻美各地使领馆的关心和帮助下,记者站很快物色发展了一批兄弟单位的记者和社区华人积极分子,作为特约撰稿人,他们随叫随到、有求必应,为创办美国版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言说:得道多助。在华盛顿美国新闻总署外国记者管理中心,当《新民晚报》两位记者提出申办全美通行的采访证后,短短20分钟就如愿以偿。据说,全美国只有名外国记者发放给了类似的证件。专门负责接待办理亚洲记者事务的格林女士,虽还没有到过中国,但对我国情况并不陌生,她说:“《新民晚报》在中国影响很大,我早就有所耳闻。”

此外,经过与美国城市通讯社的友好协商,也很快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签订了供稿合同。城市通讯社属美国的地方通讯社,以采访当地新闻为主,美联社和全美十大报纸都是它的订户。这样,《新民晚报·美国版》就可以适当选用当地通讯社的稿件,从而拓宽自己的新闻来源。

可以说,从年8月底至10月底,这是异乎寻常的两个月。从报社总部到洛杉矶记者站,从确定美国版办报方针到锁定版面框架,从提供人力资源到后勤保障,前方和后方一直保持着频繁的热线联系。至于两位驻美记者和公司全体员工,为了联系作者、落实稿源、走访侨团、拜会名流、租借用房、调试设备,直到两次试版成功,几乎是天天连轴转。就这样,年11月9日——我们终于迎来了新民晚报驻美记者站成立和美国版问世这一双喜临门的日子!

以创办《新民晚报·美国版》为起点,从1年起,《新民晚报》还加快在全球布点,至年,已在世界各地编辑出版了26个海外版。这些海外版,既使海外合作方无偿得到有价值的信源,节省了编辑成本,《新民晚报》也无须承担海外版在当地,印刷、纸张和发行的费用,扩大了影响力。截至年,《新民晚报》26家海外版平均一周发行个版,周发行量58万多份。

针对海外华人读者的需求,《新民晚报·海外版》开设了“上海一周”“中国瞭望”“温州传递”“中国问题研究”等专版和专栏。其中“中国问题研究”重在解疑释惑,帮助海外读者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本文转自《中国报业40年》,由中国报业协会授权在《报业转型》刊发,转载事宜请联系中国报业协会)

—END—

编辑:谢苗

—相关文章链接—

李宗挺:《洛阳日报》自建发行网纪实

年,《天津日报》为什么会第一个恢复刊登广告?

《中国报业40年》即将出版发行

报业转型ID:baoye9

《报业转型》的专题策划《报业转型40年——亲历者讲述》正在持续推出,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讲述!有兴趣的同行请分享!

长按识别

↓点击阅读原文内容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殿怎么引起的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9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