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年)(送审稿)》的说明。
本次总规修编是成都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
成都将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明确“三步走”发展目标
到年,成都将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
年,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面建成泛欧泛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五中心一枢纽
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
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强化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五大功能区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新路径。
优化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优化了市域空间结构,构建了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网络化空间结构,实现
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
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总面积约平方公里,是目前全球规划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把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空间结构▲
两翼,包括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
中心城区
范围扩大至所有11个市辖区以及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11+2),总面积平方公里,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万人,构筑‘双核、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核心区。
东部城市新区
借鉴雄安新区规划经验,建设水城相融、蓝绿互映的生态宜居之城,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重点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际空港新城,打造支撑中国内陆开放的新枢纽、引领航空枢纽经济的新极核、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新家园。
三轴
分别是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
多中心
即在市域范围内形成28个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中心。
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核心区效果图▲
打造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新增座城市公园
成都将全域增绿,构建“公园城市”。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建设公园城市。规划区域级绿道公里、城区级绿道公里、社区级绿道公里,总计公里,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
高标准打造天府绿道,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加快实施全域“一轴两山三环七带”区域级绿道。以区域级绿道为骨架,城市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相互衔接,形成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
规划还提出,成都要增加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其中,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座城市公园。因地制宜建设0平方米以下的小游园,见缝插绿设置微绿地。“米见绿,米见园”,做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盛景。
构建29条观山视域廊道
规划依托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构筑“三轴、四心、多片”的整体景观格局。
三轴:3大景观骨架
包括东西城市景观轴、城市中轴线景观轴、东部城市新区景观轴;
四心:4个重要的景观核心
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区中心、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简州新城城市中心;
多片
是展示天府文化形象、体现时代特征的重点景观区域
据介绍,规划成都未来形成“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城市空间秩序,对城市高度进行管控。营造中轴、门户、老城、中心四类城市标志性天际线。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盛景。
历史城区从13.6扩大到24.66平方公里
在文化保护与发展方面,成都要保护数千年来传承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其中提到,重点保护成都历史城区,扩大成都历史城区范围,将历史城区范围由13.6平方公里扩大到24.66平方公里;增加历史文化街区及风貌区的数量和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占历史城区的面积比例由7.2%增加到28.98%。
在发展天府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深入挖掘“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内涵。打造“双核两带十九片”文化创意集群和条文创特色街区,建设国际性文创产业生态圈。
崇德圆梁磊/摄▲
将天府锦城建设成为体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天府文化传承展示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和老城中优转型示范区。
规划塑造新型城乡形态
结合产业功能区、风景名胜区、轨道交通线网及重要交通节点,重点建设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3种类型97个特色镇,植入文化、旅游、创新、农业科技等功能。
成都高新东区袁家坝村▲
改造提升传统村落,结合资源本底打造功能型林盘(聚落)与生态型林盘(聚落)。
通过打造不同主题类型的城乡统筹示范线、示范片,全域塑造“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形态,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
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打造产业生态圈,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
培育创新生态链,以五城区、高新区和天府科学城为载体,完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推动新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
在城市治理上,成都要建构优质、均衡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在全域统筹布局11类重大区域型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天府奥体城、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博物馆、美术馆等。
天府奥体城
规划总面积:85平方公里
将建设成为国际体育赛事名城核心区。构建15分钟基本公服圈,建设社区综合体,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社区公共服务。
大源片区人才公寓项目效果图▲
(还将继续细化调整,以实际建成为准)
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扩大居住用地与住房供应,到年,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居住用地平方公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重点增加租赁性住房、人才公寓、产业园区配套住房等多种类型住房,保障城市多元化人口的居住需求。
新川创新科技园人才公寓项目效果图▲
(还将继续细化调整,以实际建成为准)
规划到年
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覆盖率%;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从1.9缩小到1.6、一般公共预算人均支出从26元增长到元;
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人均用地面积达1.7平方米;
医疗卫生设施千人床位数达8.8个;
养老机构老人千人床位数达45个;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2平方米。
“轨道+公交+慢行”构建半小时交通圈
“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至年,实现绿色交通分担比85%,其中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
“四铁融合”搭建对外交通网络
通过蓉欧快铁、出川高铁、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和市域地铁深度融合,支撑联通亚欧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实施“蓉欧+”战略,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加快建设国际铁路港,织密国际、国内两张网,实现蓉欧班列稳定加密开行。
构建“”高铁圈
实现成渝城市群内1小时可达,到西安、昆明、贵阳、武汉等“1+8”中西部城市4小时可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
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
通过城际铁路、国铁公交化运营线路及市域铁路,构建“1+7”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
全市半小时交通圈
市域内规划37条共公里城市轨道线网,构建全市半小时交通圈。
信息来源:成都晚报、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李涵
新浪微博:
成都高新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白殿疯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ys/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