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琚红征通讯员黄黎明
上月底,浦江作家南齐的散文、随笔作品集《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
南齐,安徽蒙城人,原名朱杰超,现在浦江一家媒体工作。《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全书10余万字,选用了作者近期创作的各类作品80余篇,分为“且听风吟”“然而不然”“行色匆匆”“姑妄听之”“突然的自我”五辑,为全民阅读经典读本之一。
活着活着人就老了
南齐
李碧华说,“人和鬼都敌不过岁月。”在我看来,是人和鬼都逃不过时间。有时想想,时间真是一件很奇怪的东西,居然还能和仇恨连在一起,说什么“时间是水,仇恨是盐。”那时还在东北,我们安徽籍学生与东北籍学生发生矛盾,乃至争斗。97级的老乡到我们寝室安慰,其他的全忘了,时间是水,仇恨是盐的比喻,萦绕耳旁,十多年挥之不去。那位学兄姓王,人长得高高瘦瘦,那会儿还没手机,以至毕业后音讯皆无,现在想来,昔日青春少年,此刻正走在奔四的路上。
18岁之前,就我个人而言对时间的观感是悲喜交加的。喜的是终于脱离乡村沉闷的生活方式,悲的是学习的压力与日俱增。和很多人一样,常常喜欢把自己搞得很绝望,好像只有这样才正常似的。好在那时有了流行歌曲,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特别喜欢林志颖,《十七岁的雨季》,唱得真叫忧伤,我总觉得这样的歌“太娘”,当然这里没有丝毫诋毁林志颖的意思,我个人更偏爱《戏梦》,喜欢那种唱起来牛皮哄哄的感觉,特别是“岁月如飞刀它刀刀催人老,再回首天荒地老”。而今林志颖已为人父,两下对照这岁月还真像他唱的那样,把一代小青年给催老了。
人们好像很喜欢把人生比做梦啊、棋呀什么的。我倒觉得人生如书或许更好,人生在世走一遭怎么能不读书呢。教科书读到头昏脑涨的时候,不读课外书才是怪事。为了找部完整的《倚天屠龙记》,先是陪朋友钓了半天鱼,然后动用了手头的《废都》换了一部。没成想这番举动遭到本村人民教师的一番奚落,说你这孩子,年纪轻轻看什么黄书嘛。前些日子,重遇这位前辈,多年不见这位前辈红光满面,光荣退休后习惯看电子书的他,早已经把这事给忘得一干二净。他反倒是很在意他的年龄问题,若是把他年纪说大了,他会很生气地说,有那么老吗?
老不老知道的除了自己,还有岁月。母亲说,她不喜欢《金婚风雨情》的后半部分,远不及我家前院的小爷爷小奶奶感人。那才真正称得少年结合,白发离去。结婚那会一个16岁,一个17岁,历经民国、解放、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奥运会,别说金婚,钻石婚也有了,奇怪的是从没见他们红过脸。即使在困难时期,小奶奶仍用白面给小爷爷开“小灶”。小爷爷去世后,小奶奶说,人家好了,找他的父母去了,说了半年,自己也跟着走了。
有人说,人生一出戏不必太认真,是戏总有谢幕的时候。每一次谢幕总会有一部分人离开,祖辈、父辈,总有一天会轮到自己。写到这里突然忧伤地意识到,时光才是主角,人只不过是道具。
选自《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
上新:穿过多少巷道才能回家
版次:年1月第1版
作者:南齐
荐语:当时只觉是寻常
价格:25元
支付:扫码付款
取书:今日浦江报一楼广告部
[作者简介]南齐,安徽蒙城人,原名朱杰超,年生,供职新闻单位。年开始写作,所写文字发表在《散文诗》《佛山文艺》《新潮》《文汇报》《重庆日报》《扬子晚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太原晚报》《成都晚报》《现代生活报》等报刊。作品入选山东文艺出版社《大行如虹》《伯乐诗选》《麻辣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