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晚报middot游绍兴全国晚报大咖

部分晚报总编在报到处翻阅当天的《绍兴晚报》。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要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需要各地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由绍兴市旅委、绍兴日报社主办,

绍兴晚报承办的

“看晚报游绍兴——全国晚报总编绍兴行”活动

今天启动。

随后的3天时间里,

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扬子晚报等40多家

知名晚报的社长、总编和名编辑、名记者,

将深入绍兴旅游业第一线,

采访绍兴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成就、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新举措。

昨天,社长、总编和名编辑、名记者

抵达绍兴,

在他们眼中,绍兴究竟怎样呢?

请看全国晚报大咖的眼中的绍兴

来绍兴是“朝圣”之旅

孙璇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

  “非常期待。”昨天上午,远在广州的孙璇说,他对即将到来的绍兴之行充满向往,“绍兴太有名,天下谁人不识君?”提到绍兴,就不能不提到鲁迅,早在多年前在南京大学读中文系时,孙璇就是鲁迅的粉丝,“非常喜欢鲁迅的深刻思想和语言风格。”他说,对学中文的同学来说,因为鲁迅,来绍兴是“朝圣”之旅,他的很多老师、同学都曾组团来到绍兴,可惜因缘际会,他一直与绍兴错过,此次有机会来到绍兴,算是了却心愿。

  在孙璇看来,绍兴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江南水乡,也是一个民企发达的经济重镇,“希望她能借助‘互联网+’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我带着崇敬心态来绍兴

吕玉宏

《重庆晚报》副总编辑

  从最初课本上的鲁迅,到王羲之、蔡元培、周恩来……随着对绍兴的名人知道得越来越多,从没来过绍兴的吕玉宏对绍兴早已存下向往之心,“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名人辈出,风景秀美,我是带着崇敬甚至朝圣的心态来到绍兴的。”

  昨天晚餐时,看到餐桌上的笔架、砚盘及兰亭集序画卷,他由衷地赞叹,走遍全国还没见过餐桌上有这样的布置,绍兴真是一个文化气氛浓厚的地方,这种文化的浸染已经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他表示,争取通过这次采访,把更多的绍兴旅游产品带回重庆去。

未来合作有非常大想象空间

张光焰

《成都晚报》常务副总编辑

  虽然是首次来到绍兴,但在《成都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张光焰的心里,绍兴十分亲切。“成都和绍兴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吸引外界的内核是一样的,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是一样的,未来在此领域的合作发展也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张光焰举了几个例子,成都是千年以来中国唯一没有更名的一座城市,绍兴则是年以来没有变更过城址的城市,两座城市均是享誉古今;成都的都江堰作为古时著名的水利文化工程,直到今天依然泽被着一方,绍兴的八百里鉴湖,也养育了这里的人民千年。此外,成都和绍兴历史上都人才辈出,星光璀璨。

  张光焰认为,生在历史文化厚重的城市,是两座城市人民的幸运,因此,也有更多的共同基础,去交流探讨文化与旅游未来的发展。“讲好文化故事,不仅要抓好主题,也要创新载体,更要形成互动。”张光焰告诉记者,《成都晚报》近日正在发起的“唐诗城市挑战赛”,这是一个有趣味又包含文化传播的一项活动。“在全唐诗中,描写歌颂成都的诗有多首。绍兴自古以来,也是为墨客吟诵最多的城市之一,我们希望绍兴也能参加到我们的比赛中,共同展现城市的魅力。”

上学的时候就知道绍兴黄酒很有名

刘志新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大连晚报》出版中心主任

  昨天中午刚到绍兴,吃过午饭,刘志新就迫不及待地跑去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在西小路历史街区好好地感受了一番。

  “从小就对绍兴感兴趣,上学的时候就知道绍兴黄酒很有名,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一些影视作品里也常看到绍兴,我就想到绍兴看看,今天总算是如愿了。”刘志新说,绍兴对于古城的保护和开放,规划得非常好,仍然留存了街区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生活的真实性,这是绍兴作为历史名城的独特文化、精神和风貌,很值得学习。

  “绍兴的文化旅游是城市的一块磁石,这次我们全国各地晚报同仁来绍参加这次活动,本身就是受到绍兴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影响。”刘志新对接下来的绍兴行十分期待,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对绍兴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下高速,我们就被文化包围了

蒋伟平

《常州晚报》副总编辑

  “一下高速,我们就被文化包围了。”《常州晚报》副总编辑蒋伟平说。

  昨天下午,在签到处,蒋伟平看到“全球免费游绍兴”的海报,询问记者详情后,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包容开放,绍兴是一座城市文化自信的象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我看来,绍兴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绍兴旅游一定要与文化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蒋伟平对此解释:常州和绍兴,一样是江南,一样是水乡,一样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但是每一片山水的文化不一样,这就构成了不同的特性,特性是吸引目光的前提,因此要坚持把自己城市的山水文化讲深、做透。

  蒋伟平认为,未来,江南城市之间可尝试保持更多互动、交流探讨,开发各种旅游、文创等方面的江南旅游特色产品,既体现整体,又展现差异,进一步讲好文化旅游的故事。

绍兴,每一次相遇,都那么美

朱晔

《湖州晚报》副总编辑

  “10年前曾来过一次绍兴,不过那会儿走马观花,并未细看,这次,终于有机会细细品味。”在《湖州晚报》副总编辑朱晔眼中,绍兴就像是一个婉约、秀丽的姑娘,每一次相遇,都那么美。

  “都说绍兴的山水是有灵性的,不然不会孕育出那么多文人墨客。”说起绍兴,朱晔难掩心中的欢喜,此次绍兴之行,对她来说,就像是赴一场10年之约。10年前初识绍兴,10年后走进绍兴。“这一次我可以走进鲁迅故里,走进沈园,走进兰亭,看绍兴骨子里的文化与风骨,对此,我充满了期待。”她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古城绍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这里走出的历史名人更是推动了这个社会的发展。

  同样,拥有多年历史的湖州,在人文底蕴上,也与绍兴有着些许共同之处。朱晔表示,千年的历史积淀,让湖州拥有深厚的丝绸文化、陶瓷文化和茶文化,这里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她说,近年来,湖州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其中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从粉尘蔽日的采矿加工,变成了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寻回了发展的“初心”。“绍兴与湖州,高铁车程仅仅40多分钟,两地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朱晔说。

绍兴的风景与文化,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王铁良

《衡水晚报》副总编辑

  “这里不仅有山有水有风景,还有酒有故事。”对于来自河北的《衡水晚报》副总编辑王铁良来说,绍兴并不陌生,因为就在两年前,他就通过“全国晚报总编看水城绍兴”大型走转改采访活动,走进绍兴。

  “绍兴的风景与文化,看一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我又来了。”对于绍兴的喜爱,王铁良毫不掩饰。他说,两年前的绍兴之行虽然行程安排得丰富多彩、满满当当,但是自己并未看够绍兴的美。“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需要我们放慢脚步、收拾心情,慢慢看,慢慢品,就像品尝绍兴的黄酒一般。”他说。

  来绍兴之前,他特意翻出了两年前在绍兴拍摄的照片,重新回味了一番。遇到同行的其他几位晚报总编,他就像是向导一般,为他们一一介绍绍兴的历史人文。“沈园也被称作爱情名园,这里是陆游与唐婉重逢的地方……”每每介绍起绍兴,他总是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这次还打算托运一批绍兴黄酒回去,带给家乡的朋友们。“从绍兴带回的黄酒才是最正宗的。”他说。

绍兴的文化是带有正能量

张浩哲

《京九晚报》总编辑

  “绍兴的历史积淀很深厚,文化延续得很好,这就是‘文化自信’,所以我很喜欢绍兴这座城市,不仅喜欢她的文化符号,还喜欢她的文化底色。”说起绍兴,《京九晚报》总编辑张浩哲说,去年他和朋友从河南自驾游匆匆来过绍兴一次,这是第二次来到绍兴,从绍兴北站一路过来,发现如今的绍兴发展速度很快,气质变得更好了。

  “一座城市,文化是最基本的底色。”在张浩哲看来,绍兴的文化是带有正能量、令人向往的,“这里有太多的名人大家,鲁迅、陆游、王羲之……正是这种文化效应,塑造了绍兴人的个性。”张浩哲认为,绍兴由于文化的浸润而颇具“文气”,这种“文气”不仅仅让绍兴名人辈出,更是孕育了一方的文化,文化赋予了绍兴旅游等更丰富的精神内涵,绍兴在打造文化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譬如,绍兴特有的婉约之美,在全国其它地方是很难看到的。”

绍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福地

杨静雅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编委

  “对我来说,绍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福地,我的第一份工作在绍兴,在绍兴晚报。”杨静雅开门见山表达了她与绍兴之间特殊的情缘。因为了解而深爱,从她对绍兴与其它几大城市的比较就看得出来:家乡西安是一个不苟言笑的武士,上海是风情万种的少妇,绍兴则是知书达理的小家碧玉。

  在她眼里,绍兴的城就像绍兴的人一样,马路、店面、河道,每一处都那么细致、妥帖,每一处景点都那么婉约、精致。“很多城市都有将景点无限扩大的趋势,反而失去了味道,而绍兴则理性地保持了景点的原汁原味。”杨静雅说,她曾多次去过鲁迅故里,感觉整个景区包括鲁迅路越来越整洁漂亮了,但核心景点的原貌又保留得非常好。

  在保护的同时,绍兴的旅游又是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如鲁镇的再造,柯岩江南文化中心的打造,沈园的夜景及戏曲的开发,都让人眼前一亮。她以沈园为例,“陆游和唐琬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要好好去品味它,晚上更合适,可以让人静下来,去遐想两个人的人生,‘沈园之夜’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杨静雅认为,除了人文底蕴,绍兴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水乡资源,就算没有了鲁迅,她依然是一个值得一来的旅游胜地。

绍兴的故事终于真正进入眼中和心里

赵恩峰

《信阳晚报》总编辑

  “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终于来到这个令我仰慕的地方。”来自河南的《信阳晚报》总编辑赵恩峰说,没来过绍兴之前,绍兴的故事都只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感受到,这次来到绍兴,绍兴的故事终于真正进入眼中和心里。

  “有位作家说过,每一片土地下面都藏着一段历史,而绍兴这片土地下,藏的历史更多、更深。”赵恩峰说,信阳和绍兴虽是两个不同的城市,但自然风光有相似之处,都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绍兴也是信阳人民向往的工作、旅游目的地,两地的交流交往非常密切。

  赵恩峰认为,“全国晚报总编绍兴行”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对地方旅游推广、对晚报品牌宣传都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绍兴是个值得来的地方,可能的话我想把我们信阳晚报小记者明年的夏令营活动安排在绍兴,让信阳的孩子也能跟着课本游绍兴。”“有人说信阳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我说绍兴是个来了还想来的地方。”

绍兴的小桥流水让人感觉有一种动感

黄有学

《北部湾晨报》总编辑

  从广西钦州赶来的《北部湾晨报》总编辑黄有学一到绍兴,便直呼惊艳。“绍兴的景与广西钦州的景大不相同,这里更秀丽、更水灵。”他说,他去过浙江的杭州、金华,却是第一次来绍兴。

  坐着车子从萧山机场到酒店,黄有学一直看着窗外的景色。“沿途看到了不少小桥流水,绍兴的小桥流水让人感觉有一种动感,看着绍兴的风土人情,市民枕河而居,伴水而生,绍兴的水,其实已经融进城市里,融进市民的生活里,感觉绍兴的水,很亲民。”他说,一到这里,自己便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降低了声音,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惊扰这座安静而美好的古城。

  他告诉记者,钦州也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石油化工是钦州的主要产业,这几年,我们通过技术革新,大大减少了化工产业的污染。”他说,现今,钦州正在从工业转向工业旅游,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旅游发展,这与绍兴柯桥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相似之处。“绍兴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钦州学习,例如如何利用名人资源做好名人文化,这都是钦州需要学习的地方。”他说。

绍兴的文化气息都令他陶醉

傅东峰

《瓷都晚报》副总编辑

  “距离上一次来绍兴,已经有20多年了,这20多年,绍兴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齐头并进,让我们感到钦佩。”昨天下午,从江西景德镇前来的《瓷都晚报》副总编辑傅东峰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六次来到绍兴,每一次到来,绍兴的文化气息都令他陶醉。

  傅东峰说,提起绍兴,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灿若星河的名士文化,名士与酒,加上绍兴秀美的风光,构成了所有人记忆中的江南水乡。绍兴人应该以此为荣,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推进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傅东峰认为,绍兴多元的文化体系、深厚的文化内涵,给了绍兴未来在文化旅游事业上广阔的想象空间。“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挖掘文化元素,通过文化元素形成新的生产力。景德镇这些年在瓷器产业的发展上,也注重创新与融合发展,尝试用更多的创意,跨界合作来形成新的产业生命力。”傅东峰表示,他很乐意见到瓷器与绍兴黄酒产业可以进行多层次合作,打开产品的创新设计之路。

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钟宏娇 记者林佳萍王薇徐晶锦/文记者黄霄/摄

编审:Soso

绍兴晚报∣一个值得   绍兴晚报新媒

-(工作时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engduwanbaosheji.com/cdwbfz/10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